深圳怡康婦產醫院 在線咨詢
私處癢、分泌物異常?了解陰道炎成因與預防方法
陰道炎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炎症性疾病,就像 “私密花園” 裏出現了 “小麻煩”,偶爾會鬧點“小脾氣”。它很常見,卻常常因為難以啟齒的尷尬,讓不少姐妹在不適中獨自焦慮。今天,我們就聊聊這個和女性健康息息相關的話題。
01什么是陰道炎?其實沒那么可怕
簡單說,陰道炎就是陰道內的“生態平衡”被打破了。健康的陰道裏,有益菌(比如乳酸杆菌)和酸堿度維持著穩定狀態,就像一個小小的“防護盾”。當這個平衡被打亂,有害菌趁機“作亂”,陰道黏膜就會出現炎症——這就是陰道炎。
它不是“難以啟齒的病”,更不是“不檢點的象征”,就像感冒一樣,任何年齡的女性都可能遇到,不用過分自責或害怕。
02為啥“小脾氣”會找上門?
“私密花園” 的健康依賴於陰道內的菌群平衡(以乳酸杆菌為主,維持酸性環境),一旦平衡被打破,就可能引發炎症。常見誘因包括:
1.清潔習慣不對:要么太“勤快”,用各種洗液沖洗陰道內部,反而沖走了有益菌;要么太“偷懶”,經期不勤換衛生巾、內褲久穿不換,或者大便後從後往前擦,把細菌帶到了陰道。
2.身體狀態變化:月經前後、懷孕、絕經時,激素變化會影響陰道環境;免疫力下降(比如熬夜、壓力大)、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時,也容易讓病菌“乘虛而入”。
3.性生活相關:性生活可能暫時改變陰道環境,若前後清潔不到位,或伴侶攜帶病菌,就可能引發問題;此外,不合適的潤滑劑、殺精劑也可能刺激陰道。
4.其他“小細節”:長期用廣譜抗生素(會殺死有益菌)、穿緊身化纖內褲或濕泳衣太久(讓局部又悶又潮)、懷孕(激素變化)、糖尿病(血糖高利於真菌繁殖)等,都可能成為誘因。
03不同“小脾氣”,症狀大不同
陰道炎有好幾種,最常見的是這三種,症狀各有特點:
1.黴菌性陰道炎(念珠菌感染):最突出的是外陰和陰道劇烈瘙癢,坐立難安;白帶變多,像“豆腐渣”或“凝乳”;還可能伴有外陰紅腫、灼痛,同房或排尿時更痛。
2.細菌性陰道病:主要是白帶增多,呈灰白色、稀糊狀,而且有明顯的魚腥臭味(同房後或經期更明顯),瘙癢和灼痛反而不明顯。
3.滴蟲性陰道炎:白帶增多,呈黃綠色、泡沫狀,有臭味;外陰會瘙癢、有灼熱感,同房時疼痛,還可能出現尿頻、尿急。它主要通過性生活傳播,也可能通過汙染的浴具間接傳染。
04這些“大實話”,一定要記牢
1.別自己當“醫生”!不同陰道炎的用藥完全不一樣,比如黴菌需要抗真菌藥,細菌需要抗厭氧菌藥,用錯了不僅沒用,還會加重病情。“白帶像豆腐渣就是黴菌”“有臭味就是細菌”——這些判斷可能不准,必須靠醫院檢查(比如白帶常規)才能確診。
2.不舒服了,及時找醫生,只要出現外陰瘙癢、白帶異常(顏色、氣味、質地變了)、同房痛、排尿不適,別猶豫,趕緊去正規醫院婦科就診。醫生通過檢查能快速明確“病因”,對症治療。
3.治療要“聽話”,別半途而廢,醫生開的藥,不管是口服還是陰道用藥,一定要按療程用完。哪怕症狀很快消失,也不能擅自停藥——否則容易複發,甚至讓病菌“耐藥”,更難治療。另外,滴蟲性陰道炎需要伴侶一起治療,不然可能反複交叉感染。
05日常這樣做,減少“小脾氣”
預防比治療更重要,做好這幾點,幫陰道維持“好狀態”:
1.清潔有講究:每天用溫水洗外陰就夠了,別沖洗陰道內部;大便後從前往後擦;洗完後輕輕擦幹,保持幹燥。
2.穿得“舒服”點:選純棉、寬松的內褲,每天更換,單獨清洗後曬太陽(紫外線能殺菌);少穿緊身褲、連褲襪,濕泳衣、運動褲濕了要馬上換掉。
3.衛生用品別“偷懶”:經期衛生巾/棉條要勤換(白天24小時一次,夜間不超過8小時),別用帶香味的;非經期盡量不用護墊,實在需要用,12小時就得換。
4.增強“抵抗力”: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,少熬夜、少焦慮,免疫力強了,病菌自然“不敢作亂”。
5.性生活講衛生:前後注意清潔,用安全套能減少感染風險;事後及時排尿、清洗外陰。
06出現這些情況,馬上去醫院!
第一次出現陰道炎症狀;
自己用藥後沒好轉,甚至更嚴重了;
一年內反複發作4次以上;
同時伴有發燒、下腹痛、腰酸;
懷孕期間出現任何不適。
溫馨提示:陰道的“小脾氣”不可怕,可怕的是因為害羞而拖延、因為誤解而亂用藥。它只是身體在提醒你:“該關注我的健康啦!”記住,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、規范治療、做好預防。多數陰道炎只要規范治療,很快就能痊愈,不必過度焦慮。關鍵是重視日常護理,讓 “私密花園” 保持健康平衡,女性的健康,值得我們認真對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