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怡康婦產醫院 在線咨詢
骨盆腔發炎怎麼診斷?超聲波、內診與抽血檢查一次看懂
有時候,身體在用最微弱的語言向我們求救。
一種隱隱的下腹悶痛、一陣說不出原因的腰痠,甚至是一絲絲白帶異常的變化。你也許以為只是壓力太大、著涼了,或者月經快來了,但它也有可能是一種低調卻危險的警訊——骨盆腔發炎。
那麼,骨盆腔發炎究竟怎麼診斷?是不是一躺上診療床就能立刻知道答案?別擔心,這篇文章將帶你溫柔走過醫師的診斷流程,讓你在面對這類檢查時,不再焦慮、不再疑惑,更能主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。
骨盆腔發炎是什麼?為什麼會發生?
骨盆腔發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(如子宮、輸卵管、卵巢)以及周圍組織因感染所引起的發炎狀態。常見病因包括:
性傳染病(如淋病、披衣菌感染)
婦科手術後感染(如放置或取出子宮環)
流產或分娩後感染
私密處衛生習慣不良
發炎若未即時治療,可能導致輸卵管阻塞、不孕,甚至骨盆腔膿腫,嚴重時會危及生命。
骨盆腔發炎的診斷三部曲
醫師不會單靠直覺判斷,而是根據症狀與一連串檢查,綜合診斷。這裡帶你認識最常見的三大檢查方式:
1、內診:醫師的第一道感知雷達
內診也許讓人感到尷尬,但它是婦科診斷中極為重要的一步。醫師會用手指輕觸子宮、卵巢、陰道壁,觀察是否有以下現象:
子宮、輸卵管觸診時疼痛明顯
骨盆區壓痛
子宮活動度受限
子宮頸觸碰時有明顯不適(cervical motion tenderness)
若上述反應強烈,醫師通常會高度懷疑有骨盆腔發炎的可能。
2、超聲波檢查:為骨盆拍下一張清晰的照片
接著,醫師可能會安排經陰道或經腹部超聲波檢查,來觀察器官是否有變化。這是一個安全、無痛且無輻射的檢查。
超聲波可以發現:
輸卵管積水或腫脹(可能提示輸卵管炎)
卵巢腫脹或膿腫(感染擴散)
骨盆腔積液(輕微發炎也可能出現)
子宮內膜增厚或異常變化
雖然超聲波無法直接「看到」細菌,但它可以提供器官的結構變化線索,是診斷的有力工具。
3、抽血與分泌物檢查:從生化指標看出身體的戰爭
如果發炎反應激烈,身體會動員免疫系統應戰,此時抽血就能抓住蛛絲馬跡。
白血球數上升:表示體內有感染反應
C反應蛋白(CRP)或血沉(ESR)升高:發炎指數提高
陰道分泌物培養:確認病原體,例如淋病雙球菌或披衣菌
PCR檢測:快速篩查性傳染病原體(特別是在年輕女性中應用廣泛)
有時候,醫師也會進一步安排尿檢、子宮頸刮片或其他性病篩查,幫助確定感染來源。
骨盆腔發炎不是一種單一疾病,而是一種綜合症狀的總稱,診斷往往需要多重交叉確認。
診斷只是起點,治療與照護才是關鍵
一旦診斷為骨盆腔發炎,醫師會根據嚴重程度採取不同治療策略:
輕症:口服抗生素療程7~14天
中重度:需住院打點滴抗生素,必要時引流膿腫
慢性反覆者:建議定期追蹤、生活習慣調整、中醫輔助療法
早期診斷與治療不僅能保住生殖器官健康,更能避免日後難以彌補的後果。
傾聽身體微語,是每位女性對自己的愛
我們總是容易忽略小小的不適,將腰痠歸咎於久坐,把下腹悶痛看作月經徵兆。但其實,這些都是身體在用低語提醒你:也許,是時候去看看婦產科醫師了。
骨盆腔發炎不該是女性偷偷承受的煎熬,而是可以被診斷、可以被治療、也可以被預防的健康議題。透過這些診斷工具,你將能更靠近身體的真實,也更靠近安心與健康的自己。